
刘震云说:“读懂二十四史,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真相,好人其实并没有好报,坏人也并没有恶报,只有强大的人,才有好报,只要是弱小,全都是恶报。”那些史书里被称颂的“善者”,多是在权力夹缝里挣扎的弱者,哪怕心怀赤诚,也敌不过强权的碾压;而那些被钉在耻辱柱上的“恶人”,不少是攥着权柄的强者,即便劣迹斑斑,也能靠着势力安享尊荣。所谓“善恶有报”,更像给弱者画的慰藉,真实的逻辑从来是“强弱有报”,强大时,错处也能被粉饰成功绩;弱小时,良善也会被曲解成原罪。 不是世道不辨善恶,是强弱早已盖过了善恶的分量。你看那朝堂上,权臣哪怕祸国殃民,只要权柄在握,便有人趋炎附势;寒士即便心怀天下,若没有立足之力,也只能空叹怀才不遇。所谓“好报”,从来不是上天的奖赏,是强大者掌控局面的底气;所谓“恶报”,也不是神明的惩戒,是弱小者无力抗衡的必然。 大到王朝更迭,小到市井生存,从来不是“善有善报”的童话。弱国使臣在朝堂上忍气吞声,再有理也无人倾听;穷书生空有仁义,却连家人都养不活。“人微言轻”四个字,写尽了弱者的无奈,弱不是过错,却成了一切困境的根源。 历史从来不是温情的教科书,而是实力的角斗场。尧舜禹的传说再美好,也掩盖不了部落间弱肉强食的真相;百家争鸣的思想再璀璨,最终也得依附强者才能流传。所谓“王道”,不过是强者给自己的统治贴的标签;所谓“天命”,从来只站在实力更强的一方。 史书上的文字,从来都是强者的注脚。“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”,本质是强者为自己划定的特权;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”,道尽了强弱带来的天差地别。好人守着规矩行善,却可能因无权无势被欺压;坏人凭着实力作恶,反倒能权势滔天。善恶的标尺,从来没比强弱的秤砣更管用。 老祖宗说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说白了就是看清强弱的现实。战国四公子养门客三千,不是因为仁慈,是要积蓄实力;刘邦鸿门宴低头,不是因为懦弱,是懂弱时藏锋。道德能安抚人心,却护不了身家性命;实力或许冰冷,却能撑起一方天地。 《管子》里讲“力者,胜之始也”,古人早把道理说透了。强者未必都光明磊落,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;弱者纵然一身正气,也常身不由己。历史的轮回里,不变的从来都是“强则立,弱则倾”的法则。 刘震云在《一句顶一万句》里,把“强弱”藏在市井烟火里。书中人或嘴笨言轻、或身微力薄,在人际纠缠中尝尽弱者的委屈。那些藏在对话里的无奈,恰是对“弱无好报”最鲜活的注解,读来字字戳心。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:你从哪件事里,真切体会到了强弱带来的差异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北京炒股配资,炒股杠杆平台,摩根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