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单单从军事地图上推演,似乎战国时期的“公敌”秦国早就应该被六国合力击溃。然而,事实却完全相反。秦国不仅在夹缝中生存下来,还逐渐壮大直至问鼎天下。这其中,地理优势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。秦地关中,土地肥沃,水源充足,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秦军提供粮草补给;而函谷关则是扼守东进的天险,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六国虽然屡次兴兵攻秦,但秦国凭借天险和坚固的防御体系,总能逢凶化吉,转危为安。要说秦国能够屹立不倒,函谷关易守难攻绝对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那么,问题就来了:六国为何不选择绕道赵国,从另一条路径迂回攻秦呢?从地图上看,这确实是条直入秦境的捷径。赵武灵王当年就曾有过类似的谋划,设想通过今陕西北部和铜川一带,直接突袭秦国的核心咸阳。听起来似乎颇为可行,但现实远比设想复杂。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支离破碎,沟壑纵横,土质松散,加之气候干旱少雨,堪称自然屏障。即使在今日,这些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仍受制约,更何况在数千年前的战国时期?彼时道路未通,桥梁稀少,一支庞大的军队若要长途奔袭,翻山越岭,恐怕尚未抵达关中平原,早已因疲惫和饥饿而崩溃。就算勉强闯入秦地,也会因精疲力竭而轻易遭到秦军反击。
展开剩余61%更严峻的问题是给养。古代运输粮草主要依赖畜力和人力,不仅效率低下,还极易造成消耗过大。押运粮草的民夫、护送士兵同样需要口粮,而长途跋涉的路程往往会让“运输的粮草仅够自己吃”。更糟糕的是,这条迂回之路沿途缺水,难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。古代军队行军,往往依水而行,没有河流支撑,部队根本无法长期作战。此外,沿路还分布着不少未被中原政权完全控制的少数民族部落。他们不服王化,若频频骚扰远征军,军队必然人困马乏,根本谈不上立功致胜。
除此之外,保密问题也让这条奇谋难以实施。要击败强大的秦国,必然需要规模庞大的联军,而如此大规模的调动根本不可能瞒过秦国的情报系统。六国的部队还未踏出赵境,秦国就早已得到消息,调兵布防。所谓“奇兵”,一旦失去了突然性,也就丧失了意义。面对熟悉地形、以逸待劳的秦军,联军的胜算微乎其微。即便采取轻骑突袭的战术,以快速机动绕过关隘直逼咸阳,但部队数量受限,根本撼动不了秦国根基。
总而言之,陕北高原天然的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,成为秦国抵御六国的重要屏障。真正阻碍六国击败秦国的根源,其实并不仅仅是函谷关,而在于六国之间难以同心协力。各国互相提防,勾心斗角,盘算自身利益,始终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。正因如此,尽管六国兵力总和远超秦国,也涌现过不少出类拔萃的名将,但他们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凭借地利与谋略,一步步东出,先后灭掉六国,最终完成统一大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北京炒股配资,炒股杠杆平台,摩根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